李占祥:以“下企业”为乐的老学者

李占祥,河北省遵化县人。曾求学于天津达仁大学。1950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5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工厂管理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工业企业管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工业企业管理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执行理事,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等。2013年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称号。

李占祥生于敌占区,长于游击区,大学时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人才被派往越南讲学,50多年来始终站在企业管理学界最前沿……曲折的成长历程以及时代的特殊性给他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烙印,磨砺出他坚韧的个性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作为企业管理学矛盾管理学派创始人,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年近耄耋之年却不安于书斋悠闲生活,以下企业为乐,顶烈日、战高温,穿行于工厂车间。带着满心的好奇,笔者走访了这位充满“矛盾”的老人。

“我既不做什么运动也不吃补品,就是什么事都想得开。我最大的乐趣是下企业,尤其是到先进企业,一看到那么多创新成果就特别开心,人也就精神了!”78岁的李占祥教授在谈到自己的“养生之道”时爽朗地笑了,带着孩子般的得意神情。

李占祥精神矍铄,腰板硬朗,说话时气定神闲,语言简练朴实,条分缕析,透过棕色的眼镜框,可以读出一名管理学学者的严谨与冷静。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是我一生治学的座右铭”

“作为长期企业管理教学研究的教师,我的座右铭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坚持走从实践出发到理论再到实践这样一条科研路子。”李占祥开门见山,谈起了他多年治学的心得体会,“为什么呢?因为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务实的学科,从国内国外的经验来看,企业管理要搞好,都得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正确的理论从哪儿来?是从实践来的,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指导实践,才能推动企业管理的发展,教学也才能得以提高甚至突破。”

回忆往事,李占祥感慨良多。“理论需要得到升华,而这种升华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中国企业管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先进企业,这样的企业我都会去。”1956年,李占祥执教不久,就到当时我国最有代表性、生产管理搞得很好的先进企业上海机床厂去调研。半年时间里,他从车间到科室,一点一滴地为夯实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962年初,李占祥带领学生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大庆会战之所以能使我国在短时间内摘下贫油国的帽子,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庆有一套科学的企业管理理论,老老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一成功使得企业管理在中国特色这方面大大向前迈进,也给了我深刻启发”。改革开放后,上海宝钢在引进日本生产管理技术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并逐步发展成熟,“我到宝钢调研,意识到这套模式已经使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在大庆模式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是时候向社会推广了”。李占祥的建议很快得到冶金部、宝钢和人民大学的大力支持。1991年到1993年,三方合作出资聘请李占祥担纲主持编写宝钢现代化管理丛书。

50多年来,这位以“下企业”为乐趣的老者走访了无数工厂企业。几乎哪里有先进企业,哪里就肯定出现过他的身影。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学界一年一度评选的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奖,已经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的一大盛会,李占祥作为评委每年都要到参选企业调研。“就是去年不巧,正准备下企业的时候生病了,被迫住院两个月,所以断了一年。”李占祥惋惜地说,眼神里闪烁的分明是希望、激情和好奇心。

凝五十年心血创建“矛盾管理学派”

在多年的科研和教学过程中,李占祥独树一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管理学道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凝结毕生心血首创了“矛盾管理学派”。2000年5月,李占祥毕生心血的结晶《矛盾管理学——企业可持续成长之路》得以出版。袁宝华老校长在贺信中盛赞该学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回忆起这一学派的创立初衷,李占祥平淡地说:“过去人们认为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的最大目标是利润、是赚钱。这对不对呢?我说这是对的,但是不全面。企业是有生命的,为什么企业的寿命有长有短、企业做得有好有差?我们要研究,于是我提出了这套管理学理论。”

对于现在企业管理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李占祥很担心。他认为,企业管理教学可以走两条路:一是将国外经验拿来交给学生了事,这是懒汉教师;再有就是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道路,这是科学的,显然也是艰苦的。“作为企业管理的研究者和教师,不走这条路,就不是合格的企业管理研究者和教学者。”他说,“中国的问题得靠中国人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速度这么快,难道不值得研究吗?其他国家都在研究我们,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做一些踏踏实实的研究呢?每年到先进企业考察时我都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的经济腾飞靠的就是这些企业和它们的创新能力啊!我们研究的理论要从哪儿来?就是要从它们成功的实践中来啊!”

“只靠模仿他人永远创不出一流”

作为中国企业管理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李占祥饱含深情地说:“看着国家从旧社会的一穷二白到今天这样的成就,看着自己挚爱的事业一步步从无到有,逐渐成熟完备,心里的激动与满足是个人名利远远无法比拟的!到日本、美国一看,他们能做到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得靠创新,不能模仿,不能照搬,那不是正确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要立足于中国本土上的创新!”

“人大提出创一流的目标,我举双手拥护。”李占祥从50多年的风风雨雨谈起人大的今昔,他怀着深深的依恋之情说:“我1952年从工厂管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除了1960年10月至1962年2月奉派到越南讲学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人大,我对人大的感情就像孩子对母亲一样,想的盼的都是人大能办得更好。”但对于创一流出路何在的问题,李占祥又显得忧心忡忡:“创建一流大学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创’,学校的创新和企业的创新是同样的道理,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总跟着别人模仿,学得再好再像也还是二流,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李占祥说,要明确自身特色,我们就具有了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这样学校发展才有生命力;创出特色不容易,需要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

“年轻人要多出去走走”

“我一见到年轻人就很高兴啊!”李占祥喝了口茶,笑着说,“不管是我的学生们还是我的孙辈,凡是年轻人想出国学习的我都支持。年轻人就应该多出去走走,到了国外看问题的思路就不一样,视野就豁然开朗了。但我总是告诉他们,出国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学习外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否则,学习也没有目的性。我一有机会就出去走走看看,国外的见闻给我很多启发,对教学科研帮助很大。年轻人接触面越广越好,但一定要有正确思想,要有明确目标,不然不会有成果。”

采访结束,李占祥将在研究生期间曾读过的马克思的一句话,也是他求知治学的座右铭送给各位青年学子,作为共勉——“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原文刊于《中国人民大学》报2006年6月15日第1213期第4版,本文直接转自人大新闻网)